价值观的生命力
-
梁露
众所周知,外国人喜欢聊天气,中国人喜欢聊吃的。得益于中华菜谱的极大丰富性,美食在我们的社交语境中占据大量的篇幅。所以无论是做内容还是做营销,美食牌一打就灵。作为营销王者的小米显然深谙此道,最近以一根麻花成功撬动流量,带着小米价值观一路火出圈。
事情要从小米的一场内部演讲开始说起。这场比赛是为庆祝小米 14 岁生日而举办,主体为 “我们小米人”,旨在让员工现身说法来诠释企业价值观。经过几个月的比拼,最终有 14 位选手杀入了决赛圈,其中就有今天的主角邴佳宝 —— 小米食堂网红大麻花的幕后推手,在他发表了《Fight for 麻花》的演讲之后,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。
据小米官方介绍,邴佳宝是一个 “害怕和人对视的社恐”,就是这位 “社恐” 拉爆现场氛围,把包括雷军在内的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。演讲中,他以小米食堂的大麻花为例,展示了他们部门是如何以工程师思维,在食堂这方后勤天地打造爆款的。
麻花原本平平无奇,邴佳宝用了三层叙事逻辑,一步步把麻花这个毫无特征的大众食品,一步步变成了 “小米麻花”。
第一步,把做麻花这件事融入职场语境。他先后用到的词有 “铲屎官”、“社恐”、“小卡拉米”、“黑红也是红”、“打了鸡血”、“立的 flag” 等职场社交常用词语。尤其是一些本该用到人身上的词,被用到了形容面团身上,产生了神奇的效果。
第二步,把做麻花的过程融入行业语境。他面对一群人力、开发、营销人员飙起专业术语。例如 “OKR”、“试验田”、“孵化地”、“集成工艺”、“沉没成本” 等。这类词语用在食堂领域,别有一番妙趣。
第三步,把做麻花这件事融入小米语境。比如 “五小时”、“十道工序” 的雷军数字大法,比如 “产能不足”、“饥饿营销” 的小米梗,比如 “用美食和同学交朋友” 来呼应 “与用户交朋友” 的小米理念。
一场好的演讲带来的永远不只有笑声,也要有一些感动的成分。“榜上无名,不等于脚下无路。社会的边角料,大家的小骄傲。” 这段话一下子将演讲的格局拉高。这令人不由联想到在发布会上给出的小米用户画像:“不甘于平庸,还在为梦想奋斗,心中有火,眼里有光,浑身都闪耀着乐观与自信的光芒。”
无论是 “社会的边角料,大家的小骄傲” 这句话,还是邴佳宝本人,都与这一画像有着一致的内核 —— 小米价值观。这些价值观,在小米麻花身上都有体现。尤其是 “与用户交朋友”,用心做好每一根麻花;“工程师思维”,将严谨贯彻到每一道工序。价值观与营销的内在关联不愧是小米!这本是小米公司的内部活动,却仍然凭借幽默与励志火出了圈,将品牌价值观转化成为极佳的营销素材。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转化,是因为价值观与营销本就存在内在关联。
史蒂夫・乔布斯曾说过,“营销是关于价值观的,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,所以我们必须非常清楚,我们想让人们了解我们什么。” 在价值观营销过程中,品牌价值观会影响特定人群,喜欢一个品牌并经常购买的用户会拥有更好的投资回报。同时,凭借强大的用户忠诚度,可以建立品牌自留地。米粉的存在证实了这一点,他们是品牌一路走来的最宝贵资产,也是雷军从零打造小米汽车这一超级品类的底气所在。
而此次小米麻花一个温暖的小事件,火在园区能激励士气,火出园区,则能打动所有眼里有光的米粉。《论语》中有言 “近者悦而远者来”,这就是品牌价值观的魅力所在。
抓质量就是抓要求
·糖炒了颗板栗
零缺陷四项基本准则的第一项:质量的定义是符合要求。所以,抓质量就是抓要求,抓住了客户的需求就能以不变应万变。
从要求抓起,意味着我们必须关注过程和要求,关注细节和制度。换句话说,要把客户和市场的需要转化成具体的工作要求、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。这要求我们,凡事要以预防为主,在做事之前能制定并理解清楚要求,第一次把事情做对,不仅如此,我们还要打破双重标准,不害怕错误。一旦发现错误就要找到其根源并消除掉。
在麦当劳里,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一切程序都是用非常量化的手段实现的,而我们中餐的菜谱都是怎样的呢?绝不是控制多长时间,炸几分钟,而一定是盐少许,味精少量等。当每一名厨师都是靠感觉做菜的时候,想开成连锁店就显得比较困难了。很多人说我们中国人天生是开餐厅的,因为我们能够应对很多变化。但是中餐馆只要一开连锁就很快会面临死亡,什么原因?
麦当劳开到了全世界,你去任何地方,当你吃不惯当地食物的时候,你觉得想要找一家可餐厅的时候,大家就会去麦当劳,因为它的口味是不会变的。我希望大家思考这个问题,因为它的背后是面对问题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。
每一个人在关注具体事物、关注微小细节的时候,就是朝着零缺陷迈进了。但大家还应该注意一点,细节虽然构成了完美,但完美不在于细节。如果我们紧紧抓住细节不放,很可能会从细节中引出所谓的 “魔鬼” 一个胡同。
我们倡导制度主义,是为了对抗几千年来的 “官本位主义”;我们学习麦当劳追求质量的精神与做法,但同样提醒大家避免整个社会跌进 “麦当劳化的铁笼” 。
乔治里茨尔在《社会的麦当劳化》中对 “麦当劳化的铁笼” 进行了深刻的批判。但乔治里茨尔也认为麦当劳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时,用效率、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构筑了一个 “自我受限制、感情受控制、精神受压制” 的 “麦当劳化的铁笼” ,在事实上用数量替代了质量,其关注焦点在量而非质上,体现在创造出 “量的幻觉” 及把产品和服务过程还原为数字的 “合理化” 倾向。
站在一个平衡的基点,我们便可以读懂为什么克劳士比先生的《质量免费》当年能红遍全球了。在他看来,制度化和标准化并没有错,错的是那些制定制度和标准的人们。他们把企业视为一个巨大的机器,遵循着数学、物理学的规则制定了 AQL 执行标准,这直接导致人们不再努力 “符合要求”,而开始关注 “我们到底偏离目标多远”“是否可以让步接受” 这是很可悲的。后来,一个叫汤姆・彼得斯的年轻人,把与同事一起在麦肯锡公司调研的资料整理成书,并于 1982 年出版,引发了一场美国商界的管理革命,且让 “追求卓越” 一词风靡全球。他在自己书中向克劳士比先生致敬:质量不是一种技术 — 无论这种技术有多好。“质量就是关注员工、激情、一贯性、面对面接触和本能反应的问题” 。
质量不是技术活动,企业要关注人们的心态和行为,致力于改变组织的文化心智模式,创建一种充满激情的、可信赖的做人做事的新方式。
关注整体需求,站在整个公司的层面上管理质量,才能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。要把质量当作一种创造价值、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竞争制胜的法宝,而千万不要仅仅把它当成一个操作项目或一项技术活动。